中国钢丝网 - 钢丝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新闻资讯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新闻资讯 > 导演手记|我们都是走钢丝的人。
U.biz | 商业搜索

导演手记|我们都是走钢丝的人。

信息来源:gangsi.biz   时间: 2019-01-11  浏览次数:81

2018.6.10  导演手记,独幕剧《内衣》剧组


昨天是真正意义上的排练第一天。

结束后回到家,又找出《敞开的门》从头开始看,因为作为一个新手导演,只有当排练真正开始了,我才会意识到自己还有很多需要被指导的地方。

但事实上,在排练过程中,我又不得不丢掉所有的教条禁锢,集中在那个当下,解决具体的问题,让戏行驶在通往好看的路上,毕竟对于一场戏剧来说,它的创作者想要实践什么样的理论和发现最后都无关紧要,很简单,乏味就是魔鬼。

所以我不能把自己框死在任何一个既定的理论当中,只能选取一些工具来尝试,必要时甚至可以自创。

1、身心准备好了吗


剧中的男主人公29岁,但我的男演员只有18岁,这二人之间不管是年龄还是经历抑或心态都千差万别,但我选择了这个演员,并且相信以他灵活的脑袋瓜,一定能够尽量贴近这个角色。可这差距依旧客观地摆在这儿,我必须想一些方法。

当他走进门时,我仍然在和造型设计师讨论服装的事情,送造型师离开以后,我没有直接开始排练,而是问他能不能在角落的椅子那儿维持一个相对放松的坐姿,然后纹丝不动,持续五分钟。


他一口答应下来——我必须承认他已经拥有一个合格演员的基本特质了,“接受”,能够接受导演的所有指令并且不在做之前就去问为什么。

五分钟,300秒,我和他在排练教室里各自坐在一张椅子上,一句话也没有,我偶尔翻一下剧本,抬头看一眼他,他则按照要求纹丝不动。其实也不是很久的时间,但让一个十八岁充满活力的大男生一点小动作也不要有地沉静下来,也还是有难度的。

时间到了,他已经不是进来时那种轻松的表情,取而代之的有一丝肢体上的疲劳,和沉默后的平静。他知道一切已经开始了,我也知道。然后我们开始聊天。


有的导演把演员当作一件工具,一种材料,他就会需要尽早了解自己这件工具的方方面面以决定如何使用,但我并不是这样的出发点。我自然也需要了解演员,同时要让他从上午其他排练的情绪中走出来,进入到当前这场排练的情境中来——用肢体训练有时候也能达到这个目的,但我倾向于用语言,毕竟这才是我的强项。


此外,更是为了挖掘他和角色的契合点,哪怕只有那么一点儿,也能对之后的排练有很大的裨益。令人欣喜的是,面前的小男生很坦诚,基本没什么不能聊的,而只要对他的了解越深,就越会觉得即便他和角色有几千几万个点不同,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相似的关键特质,他的确有演好这个角色的可能性。


我们的聊天持续了二十分钟左右,最后停在了他和妹妹这一话题上,我相信这时候,他的心灵已经准备好了一些“成熟”等待使用。


但光有这个还不够,身体的准备也不可或缺。在他第一遍的试戏结束后,我向他指出了这个问题:“肖景程在床上躺了多久?”


他显然没有提前思考过这个问题,事实上,这就是我一开始就要他静坐五分钟的原因,甚至五分钟都不见得足够。


一个在床上躺了十几个小时的人和一个刚躺上去的人,他的肌肉状态是完全不一样的。当他要起床的时候,绝不是手一撑就能下床,当他开始迈腿走路的时候,每一步也都充满了内容,绝对不是空荡荡的。


这一个小小的起床动作,就能反应一个人当前的所有状态和戏开始前发生的所有事情,细节决定戏的质地。

2、沉浸与反应


男演员在表演时总是会下意识观察我的反应,如果我露出微笑,他就知道自己这个点表达得合乎导演的意思,如果我皱起眉,他就胆怯地等待指导。这是一个机灵的孩子会有的行为。


虽然是第一次排练,还没有完全甩开台本,但我希望他不要总是观察我,而是尝试沉浸其中。不过回来看书,想起布鲁克提到的三个重要元素正是:演员、对手,以及观众。


在女演员没空暂时缺席的情况下,他除了要想象出来一个对手,还要观察我这个观众的反应,因为表演一定是给人看的,这不对吗?这其实也没有错,但如果他并不是在观察一个观众的反应,而只是在观察一个导演的指示,那就不太对了,在演出过程中是没有也不应该有导演这个元素存在的。


不过另一方面,他能够观察我,说明感知器官还是足够灵敏的,那么在演出过程中,就有做到跟内心交流、跟对手交流、跟观众交流“三合一”的可能性。

3、文本与创造


“演员和导演必须经历同作者一样的过程,意识到每一个词,不管它显得多么单纯,其实也绝不单纯。在词与词之间无声的间隔里,当然还在这个词的内部,都潜藏着一个来自角色之间的错综复杂的能量系统。”

布鲁克说不要把他的话当作教条,但我依旧要认同上面这一段话,因为我独特的身份让自己对此体会更深。

同时作为导演和编剧存在的好处之一,就是省去了和编剧的沟通成本,并且在排练过程中,多数时候也非常清晰地知道文本中每一句话的具体情境和含义,知道每一个词为什么会被使用,知道每一个字之所以能接着上一个字的逻辑原理。


演员虽然聪明,但有时候还是会忽略很多东西,他们在各种排练中习惯了把词儿当课文去背,忘了去追究这个词是从人物也就是他自己嘴里说出来的,追究他为什么一定要说这个词而不是另外一个。这不仅能体现一个人物当下的心理和状态,还能体现他的过去所受的教育,他的成长环境等等背景,可以说非常重要。


事实上,多数时候他应该说的是画面而不并是文字本身,他要有对每一个字足够的理解和反应,当他说到这个词时,他的身心都应该和说另一个词完全不一样。


所以我常在男演员表演过一遍后,再让他试一次,问他为什么这样表演,看出他实在没有意识到,再告诉他:当你在说一棵桂花树的时候,你就是在说这棵桂花树,说一只猫的时候,你就是在提那只猫,不是这几个中文字符,不是一个刻板的印象,要实实在在说出每一个词。


但我很少去限定他一定要怎么表演出来,怎么站位,怎么行动。我知道有时候他在等我给一个答案,但我拒绝这样做。


如果我已经引导他看到了这句话背后的东西,他自然知道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应该做什么,可以做什么。甚至根据环境和状态的不同,可能做出的动作也都不一样,不必过分担心,状态是对的,动作自然会是对的。


我也没有阻止他在剧本上把我提到的点记下来,只是告诉他:思考在表演之前或之后进行都可以,但具体表演的时候千万不要想这些点,不要让条条框框把自己钉死了,按照你的感觉去做。


因为在一场戏剧中,直觉和理性都不可或缺。围绕着文本及之外,创造力也应当是无限的,直觉的体验带给演员的东西有时候甚至更加真实,我绝不能否认这一点。

3、直觉与理性

这便又要说到前天晚上的对词了。


男女演员对了整个剧本,台词是不熟悉的,节奏是混乱的,旨意是不明确的,默契和感情也是没有的。这在一开始当然很正常,也给了我机会去给他们大致讲述一些乍一看未必能理解到的深层逻辑和情节。


不过结束后,女演员私下给了我一个建议,说排练的时候可以先做一些简单的训练来促进两个人联结,有情感交流,变得亲密。

这是一个很好的提醒,尤其对于没有什么经验的我来说。虽然它并不见得适用于当时我们对词的那个场合,但在下一次两个人对戏的排练开始前一定是可以实践的,这能够让演员放松下来,更顺畅地进入角色。


但具体如何去做,我还需要再了解一下。在今天看完了《敞开的门》,又结合之前田野调查工作坊和导演大师班的一些方法的展示,仔细思考之后,我想我也许可以自己根据我们的目的去使用和创造一些方法出来。哪怕它们看上去不伦不类,但抛开什么门类概念不谈,只要最终通向了本质,一切都是对的。


在这整个过程中,不论是我还是演员们,都只是“走钢丝的人”,大胆尝试就好了,不必讨好安全感。戏剧关乎人与人,本来就是微妙而奇特的。

4、小结

其实我已经很久没有工作日和周末的概念了,对我来说,一个礼拜七天都用于工作和学习仍然是不足够的。


就只拿排戏这一件事来说,舞美、灯光、音效、服装......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牢牢把控住,更何况还有剧组之外的许多校内的、校外的、学习的、生活的、主动的、被动的紧要事情在同步处理。虽然我自己乐在其中,但根本没法儿跟外人解释清楚为什么多数时候我真的不能跟他/她闲聊或者周旋。


也没有必要。大部分人没有办法真的对别人的经历感同身受,所以解释都是多余,直接提高自己的效率就好了。接受和拒绝都要干脆,因为没空,所以尽量秒回,否则马上会忘记。


其实到现在为止,一切并不顺利,很多环节都一波三折,尤其是选演员上。就算是答辩,也都完全没底儿,因为总有人不看好你在做的事情。但和大部分时候不一样,我竟然一点儿也没有因此怀疑自己。


昨天看到电影导演李睿珺的一句话:“如果一个导演还需要别人鼓励,那就不要做导演。”当时一个激灵,但后来想了想,其实我并没有中枪。


不知道为什么,好像只在某些特定的领域里,我就是莫名自信,完全不需要别人的鼓励,也不在意别人的议论,往下做就对了。这样挺好的。不过自信并不代表傲慢,批评和建议只要有益,我亦都会接受。


一切仍然正在进行。


-ing-



题外话


就,想要自己在这儿悄咪咪感恩一下现阶段我们剧组的每一位小伙伴:制作人雪可,制作助理及音效师璐璐,舞美师靖靖,灯光师淼淼,造型师梦瑶,音效指导可心,影像制作俊毅,摄影慧杰和梨子,几位演员:淇帏、亚楠和小白,还有编外人士智钧、桃桃、心雨和王茜,以及上周前来试镜的每一位演员。当然还有wuli陆爷爷和几位给予建议的老师。


辛苦每个人,因为时间太紧张都来不及搞一个开工宴就已经开工了,那么等一切完满收官以后,我应承你们,一定会有一顿大餐的!

本文来自大风号,仅代表大风号自媒体观点。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钢丝网证实,仅供您参考